You are here

前言

紀念施其樂牧師專號
黃永豪
Year: 
2008
Issue: 
51
Page: 
1
Full Text Download (PDF): 
Full Text: 

我們尊敬的施其樂(Carl Thurman Smith)牧師於2008年4月7日在澳門主懷安息。

本港三位文史研究者各自撰文表達其對施牧師的尊敬和懷念。雖然高添強和邢福增的文章己分別在《信報》2008年4月12日和《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通訊》,第十六期(2008年5月)刊登,但是,這兩篇文章加上鄭銳達的文章可以充份說明施牧師的史才、史識和史德,故編者把其一併放在這期的通訊,以悼 念施牧師。
施牧師對香港史研究的貢獻,與提攜後輩的功勞和用心,在這三編紀念文章中已得到絕對的肯定和表揚,不用編者多作註腳。編者最早接觸施牧師是在華南研究會。 在創會的早期,該會每次例會皆安排研究者或會員發表研究心得,施牧師皆會抽空出席,正如他在〈華南研究會十周年紀念刊序言〉中所言,他其實是聽不懂發表者 所使用的廣東話,為了不想與會者因提供即時傳譯而失去分享研究心得的機會,他總努力在扮聽懂
發表者的言論。施牧師的目的就是以行動來支持該會的「年青人」,並且不希望因為自己的出現而阻礙了「年青人」的學習。這點是施牧師令各人敬佩的眾多原因的其中一點。

施牧師為香港史的研究帶來很多創新和挑戰,當很多研究者仍然著眼於如何以香港史說明中國大歷史之時,例如中港關係、對革命的貢獻或經濟發展等課題時,施牧 師卻把眼光向下、關注本港社區的獨特發展,以及妹仔和婦女等弱勢社群的歷史與生活。這些研究課題到了今天才被人們關注。由於施牧師研究的先創性和深度,今 天,在上述研究課題中他的著作仍是不能不被閱讀的作品。

看著施牧師豐富的著作目錄,在敬佩之餘,編者不禁汗顏,只要想想施牧師本人健康的問題,便可以想像到其用功之勤,即使其以高齡移居澳門後,仍然著作不斷, 對此,我們任何用以說明著作貧乏之理由,皆變得只是藉口。只要想想在沒有電腦的幫助下,施牧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香港歷史檔案處抄寫資料,再加以分類
和儲藏,並且無私地公開給各有興趣者閱讀和使用,這種魄力、精神和對研究的執著,值得我們學習。

很多學者憤憤不平認為施牧師的香港研究備受忽略,但從上述三篇文章,編者深信施牧師的貢獻及其風骨,早已留在很多人的心中。看其寧願不稍作修改其碩士論文而放棄學位(見邢文註釋1 2),可知學位這些名譽,對於施牧師只是浮雲,他執著的是學術與研究。

即使長輩享壽高齡,離去,總是令人悲痛萬分。

Fieldwork and Docu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