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商周文獻中歷史觀念形成脈絡考

論文
郭靜云
年份: 
2010
卷: 
8
期數: 
2
頁數: 
1-86
電子全文下載 (PDF格式): 
摘要: 

筆者認為,能夠反映出一個文明具有成熟歷史觀念的,唯有紀年記錄和敘述性的歷史記載而已。因此,若欲探究商周時期的歷史觀念如何形成,即必須特別着重於甲骨文、金文文獻中的紀年傳統遺蹟。本文主要從三個角度來探討中華文明的歷史觀念形成問題。一是商周文獻的類型、結構,以及其中「歷史記載」的痕跡;二是文獻中關於時間的記錄方式,以及「歷史時間」觀念的形成;三是商周史官任務的演化。

就第一項問題來說,現有三種商周文獻:甲骨文、金文、簡冊。其中,甲骨文沒有與占卜或祭祀無關的記錄,甲骨刻辭也沒有歷史記載的目的,因此不能當作「歷史記載」。靑銅器銘文的目的是祭祀祖先,本與歷史記載根本無關,但發展至西周後半葉,許多銘文中已含有歷史記載的成份。殷商、西周時期的簡冊雖已不存,但從甲骨金文可知,「冊」都是祭冊和禮冊,並不用以記事,然而在西周後半葉,禮冊也出現了與銘文相同的發展。

就第二項問題來說,商代以前的文明中,已有週期性的「自然時間」觀念,殷商時還有另一種「祭禮時間」的週期概念。直至西周後半葉,才有足以稱為歷史記錄的紀年文獻出現,這也是「歷史時間」觀念形成的重要標誌。因此,中國編年史始於西周晚期,不過一直要到戰國晚期,「歷史時間」觀念才變得完整而成熟。

就第三項問題來說,史官記錄國家大事的傳統應該也始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時代。若考諸《尙書》、《逸周書》等傳世文獻的用語,其中年代最早的內容,同樣只能溯至西周晚期。是故,不論從各方面來看,中華文明歷史概念之形成都指向完成於西周後半葉。

歷史人類學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