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入湖權」的由來——明初鄱陽湖區的湖池「閘辦」與漁戶「承課」

論文
劉詩古
年份: 
2016
卷: 
14
期數: 
1
頁數: 
39-72
電子全文下載 (PDF格式): 
摘要: 

通過閱讀譜牒發現,現今生活在鄱陽湖周邊的漁民群體,並非原來生活在鄡陽平原的土著後裔,而是在不同時期陸續遷入的移民。現今留存下來的漁民家譜文本都試圖表達,他們的祖先來的比別人更早,並都有一個重要的祖先在明初「閘辦」了湖池,正式向官府登記納課。這套表達雖然存在細節上的矛盾,但各族關於祖先定居歷史的故事並非毫無意義,如族譜中都提及的祖先在明初「閘辦」湖池的故事就反映了明初湖區的重要制度變化。明初通過設立河泊所,國家力量開始介入到湖區的管理,如丈量湖池丶編立靑冊丶徵收漁課以及管理漁戶制度,從而基本奠定了明清乃至民國時期湖池、河港的產權佔有格局。然而,在明初河泊所初設時,漁戶對於「閘辦」和「納課」之事,並不主動積極,為了規避漁課,有些漁民選擇了逃亡。沿湖漁民村落人口的增長,使得入湖捕魚日益成為了一種競爭資源。在圍繞湖池水面的產權糾紛處理過程中,沿湖漁民通過祖先定居歷史的追溯,並結合明初王朝對湖池水域的「閘辦」徵課冊籍,用以證明祖先在明初就獲得了特定水域的「入湖權」。

歷史人類學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