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水運社會的地方文化網絡──以宋以來廣州府番禺縣沙灣司磚瓦業和龍船習俗為中心的考察

論文
朱光文
年份: 
2018
卷: 
16
期數: 
2
頁數: 
43-92
電子全文下載 (PDF格式): 
摘要: 

南山峽地處廣州府番禺縣西南端沙灣司市橋水道上游,是連接珠江口和珠三角腹地,乃至西江中上游地區的水路交通要道。本文梳理宋元以來該地區水運社會及其社會文化網絡的織造過程。明清官府設立巡檢司、營汛、掛號口等對該地區進行管治。明代以來,依託便利的水運,催生了發達的磚瓦業,並發展成為珠三角地區傳統建材中心之一,也為業緣火神崇拜的出現創造契機。由於地勢險要、盜寇橫行,船難多發,奠定南山古廟河神崇拜的基礎。清中葉以來,宗族角力、地方動亂、村社分合、民國「大天二」等因素都促使水道兩岸分屬不同社、大部份從事磚瓦業的村落在競爭中形成兩大聯盟和龍船會。他們在端午節前夕到南山古廟進行「採青」、「請龍」儀式,以此表達村落之間的水上關係網。由此,多個屬於不同體系的社會網絡,不同時期,在相互疊加、交互作用中織造光怪陸離的水運社會地方文化網絡。1949年以來,磚瓦業轉型消失。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兩岸龍船習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復興與再造。龍船會成為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接納了新的成員,原有的地方歷史文化脈絡得以延續和重構。作為「非遺」的「南山古廟龍舟習俗」也成為當地政府在市橋水道舉辦龍舟賽的某種歷史依託。南山峽地區是華南水運社會文化網絡的多次「結構過程」及其在當代以龍舟習俗的形式得以再現的典型個案。

歷史人類學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