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公益物品的供給:清至民國鄱陽湖區的水上救生事業—以左蠡《救生同仁堂局志》為中心

論文
鄭梅婷
劉詩古
年份: 
2021
卷: 
19
期數: 
2
頁數: 
49-92
電子全文下載 (PDF格式): 
摘要: 

鄱陽湖水域不僅浩渺無涯,而且水文環境複雜,尤其西鄱陽湖的左蠡一帶,歷來被視為最險要之區,風浪無常,沉船事故常有發生。至遲在明末清初,地方官就已在此設立救生船專門負責「拯溺」。乾隆初年,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官府開始大規模設置救生船,經費則主要由國家正項支給。清後期,清政府內外交困,官辦救生船難以維持,民間救生組織逐漸興起。光緒末年,左蠡救生同仁堂始由地方士紳募捐創立。其初始創辦經費主要來自社會募捐和政府撥款,日常收入則主要依靠田產與房產的租金,董事的推選受到地方家族力量的影響。民國時期,在旱澇災害的打擊下,同仁堂面臨經費困難的局面,日寇入侵後救生船等設備被炸毀無存。抗戰勝利後,同仁堂得以重建,繼續從事水上救生活動,但隨着機動船的普及,救生需求下降,同仁堂逐漸走向衰落。從水上救生的地方實踐來看,近代中國民間組織在提供救生服務的效率上並不遜色於政府,但這類公益組織在維持上仍然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且面臨經濟和社會層面的雙重困境。

歷史人類學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