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漳浦遷海考──堡寨所見遷界範圍與社會變遷

重探『帝國』與『地方社會』──『華南研究』與『新清史』的對話」專號
陳博翼
年份: 
2017
卷: 
15
期數: 
2
頁數: 
89-127
電子全文下載 (PDF格式): 
摘要: 

近二十年來地方社會及區域歷史研究方興未艾,對區域研究的「個案」和「普適」意義的討論自然也無可迴避。其實,無論一項硏究具有個案意義抑或總體而言有普適價值,皆說明該主題具硏究意義。以總體關懷或系統內在性聯繫的視角硏究「地方史」,以個案硏究發見普適意義,本是題中應有之義。漳浦遷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的契機,在濱海一隅以「小」見「大」,個案意義與中華帝國在明清交替多層次歷史中整體脈絡的呈現相得益彰。首先,以往關於不同地方遷海範圍三五十里的成說,可進一步落實明確:漳浦的例子揭示了一個「小」縣內如何「因地制宜」而出現不同的內遷里數,如何依山勢和地方原有的防衛性設施(如堡寨)而劃定。其次,這些堡寨遺跡作為存留的景觀,不僅可以展示文獻無徵的遷海「線」,也反映地方勢力的變動情形。遷海之後地方大族和小姓的勢力雖各有升降,總體而言原有的地方勢力仍然遭受了一定打擊,體現了所謂的「社會重組」。最後,基於這種地方秩序的變化,清代國家開始重新進行編戶和保甲。漳浦的編戶和保甲既建立在地方堡寨歷史演化的基礎上,又與東南其他地區共享相似的安民防寇路徑和程式:在傳統認為的漢人地區,帝國同樣需要依靠區域特性和歷史「遺產」處理如同「非漢」地區一樣的「邊界」與社會重組問題。這個過程其實也是「國家」形成的過程。

關鍵詞: 
歷史人類學學刊